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横财”来到你面前

从前结交笔友,名副其实以笔会友,现在资讯发达,不需邮差传达;手机信息、网络邮件,如天花乱坠,无孔不入。

从前骗子敛财,凭的是死缠烂打之才,现在资讯发达,不需亲自传达;诈骗信息、诈财网站,如雨后春笋,愿者上钓。

提起骗子,人们都会本能地心理设防,提高警惕,就像你我在人流拥挤的闹市走动时,本能地捂紧口袋一样。

很难明白,既然人人都怕受骗,怎么还是有很多人排队等着上钓?

隔壁张三对我说,凡人或多或少都有贪的心理。买东西就是好例子,当被精美的陈列品吸引时,手伸进裤袋,东西已经在塑袋。

老友李四则说,骗子利用人们的善良心理行骗,道貌岸然的他们常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热心公益的心态进行诈骗。

他们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如今骗术天天翻新,虚假信息讨人欢心,上当的固然深恶痛绝,没上当的也不胜其烦。面对每天都可能出现的骗局,我们只好擦亮双眼;对来到面前的“横财”,只有一个动作,“删除”!

虽说人们因贪的弱点受骗,但是仔细思量,行骗者的贪念更重。自认聪明的他们,利用人们的弱点,来达到行骗敛财的目的。但是,可曾想到,自己也是在这个弱点促使之下,犯下罪行?

受骗者因贪上当,行骗者为贪犯法;受骗者破财,行骗者面对法律制裁。这都是因为贪念引起的烦恼。

擦枪走火

银幕上,不断有警察失枪与寻枪的电影上演;现实中,龙运近日也上演了一幕失枪与寻枪的故事;一名小偷把一个装有配枪的背囊偷走,警方接获枪主的投报后,在24小时内,寻回失枪。

银幕上寻枪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失与寻的过程中,衍生悬疑气氛,不到最后一刻,难以破解迷局;现实版中,情节如何,不得而知;不过,当事人丢枪后气急败坏的心境,不难想象。

对于警察或保安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弄丢枪支更严重的了。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或许不会有刑事处罚,但行政处罚相信是免不了,毕竟疏于职守。

丢失枪支,除了怕落入匪徒手中,为非作歹之外,在某种意义上,对有关当局来说,它也意味着丢失了“国家法律”或“社会体制”,而“寻枪”,则是寻回它的象征及其尊严。

失枪若是落在歹徒手里,是非常麻烦的事。当他们拥枪自重,“舞刀弄枪”时,往往动辄拔枪相向,滥杀无辜。这道理浅白,小孩也明白。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治安不靖,抢劫、凶杀、绑架等恶性案件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拥枪自卫。不过小弟却认为,一等良民如我等,身怀枪械,未必是好事,如同车多了车祸会多起来,枪多了也不免会有“滥用”的事故发生。

家电误用会失火,大意擦枪会“走火”,人在紧张时刻脑袋会“发火”。曾经就发生过拥枪者与公众因泊车小事,居然动用到枪来说道理,结果杀人泄愤后,身陷囹圄,面对死刑判决。人类一路走来到了今天,几千年来自相残杀,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出野蛮和暴力,奔向文明?

梦里寻钞票

字迷买万字,可以想出多少花招?有人带乩童半夜上坟场招鬼魂,有人求神问卜,冀望神明指点配合,甚至还有更夸张的,有人为了求真字竟然破门爆窃。

日前报载龙运2名窃贼财迷心窍,盗取马来短剑求真字,结果落入警网,“人”财两失。

据报道,他们是准备把有关短剑交予一名住在乌鲁登嘉楼的巫师施法,求取真字。讵料,“壮志”未酬,竞落入警网,往后只好在梦里寻钞票。

可以“准准”开正头奖的数字,福建话叫“Chia ji”,即“真字”也。举凡车牌、门牌、电话等,只要有四个号码,又心有灵犀,就可下注。有人在特别的日子会买大一点,生日、节日、纪念日,买买买…;也有人在倒足大霉的日子多买一点,脚趾踢石头、不小心掉进沟渠、踩到牛粪,买买买…;原因不详。

一天,经过茶餐室,见一友人闷闷不乐,独坐一角。我正好空闲,便和他闲聊:“为何闷闷不乐?”

“没什么,只是车牌开正头奖。”

“噢!没下注吗?”

“有!中了5千令吉。”

“不错嘛!无端端多了5千令吉。”

“可惜买得太少了。”

这人真怪,没中彩前,心倒还安于现状,无端端多了5千令吉,竟然闷闷不乐起来。

听人说,这是因为贪的心理在作祟。贪变贫的故事听的太多,但富贵险中求,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花三几令吉以小搏大,开出来了固然是好事,即便开“歪”或被“吃光光”,阿Q一点,也可以当作买个希望。

买字的朋友经常说,每一次买“字”都是买一个希望,一个梦想破灭了,再买一个,有买就有希望。 也算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

很难明白,我们真的是如此缺乏希望吗?细细忖度,几令吉一个希望,也太贬值了吧!真正的希望是无价的,信心有多大,希望就有多大。Yeah!

人以何为贵?

在你我心中,人与人相处,究竟是以何为贵?

大马佛总会长释日恒长老说:“和为贵”。

今年卫塞节,佛总以“宗教和谐,建国基石”为主题。登州各地佛教会,也不落“人”后,特订一系列活动,向民众宣扬“和谐”精神;祈盼的是共同締造和谐社会。

马华前任总会长拿督斯里林良实,虽然受的是洋教育,也认同“和为贵”。他在任时,常在各大小场合,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以“家、和、万、事、兴”告诫其党员,凡事以和为贵;强调的是党内团结。

在个人方面,人们同样强调“和为贵”;创业求“和”、做事求“和”、家庭求“和睦”等,都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营造和谐气氛,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宗教团体的祈盼,同时也是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但是,我国三大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有人不信仰任何宗教,各式各样的人彼此为邻,我们之间能和谐共处吗?和谐又是怎么样来定义呢?

一天,比加索画了一幅奇怪的画。画中一只鸟在鱼池里飞,一条鱼在鸟笼里游泳。他对他完成的画似乎相当满意,用大字题名“和谐”。

朋友卡恩瓦洛看了愣了一会,问他为什么鸟会生活在鱼池,而鱼会在鸟笼里游。

毕加索答:“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仔细玩味,原来和谐不是忍气吞声,不分是非曲直,见面哈哈哈,随波逐流地一味迁就的“一团和气”;和谐是在差异、矛盾之间,讲原则、讲立场、讲观点,然后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思想、观念协调,力求整体上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实有待各族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在热爱自己信仰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处事采取不对抗的态度,大家互相尊重,努力化解矛盾,有问题的话通过正当途径进行交涉,只有如此,民族关系才能和谐、正常。

2007年10月24日星期三

爱情专家的话

读者传来短讯:女人爱上有妇之夫,怎么办?

她是因月前报载一对婚外恋男女闹纠纷,而有此一问。

呵呵!小弟不是爱情专家。不过,心想不论女人已婚或未婚,情不自禁爱上有妇之夫,肯定不会有喜剧收场。为了公平起见,特走访两位男女爱情专家,发表意见如下:

据男爱情专家说:婚外恋,即名是“恋”,是没有打算结为夫妻的意思,与一般的恋爱明显不同。在多数的婚外恋当中,男人为性,女人为心。

婚外恋对男人来说,“恋”就是“恋”,得手之后,“恋情”由浓转淡,他会厌倦;思量如何结束情恋。而女人则往往错位,明明是“偷恋”,她却天真以为付出真爱,希望长期拥有;想的是如何天长地久。要命!

对痴情女人来说,这是残忍的。当她的身体留不住男人时,绝望中爆发出来的报复心,不容忽视;除了伤害她的男人,也有可能用自己的生命做出控诉。

另一名女爱情专家说,爱上已婚男人是件麻烦事。一个聪明的女人,不会去选择做已婚男人的情人。做情人太累!爱情、道德混杂期间,犹如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两人除了要背上道德的包袱,还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面临很多压力。

人的一生,可能不只爱一人或被一人所爱,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份爱,有的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有的可以做好朋友。仅此而已。

两位爱情专家的结论是,不论是未婚或已婚的女人,陷入婚外恋是相当危险的,当遇到这种诱惑时,一定要小心。

需要考量的是,他会为你放弃原有的婚姻与家庭吗?你愿意当他的情妇吗?愿意成为别人眼中的狐狸精,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第三者吗?

因此,当女人遇到这种诱惑时,一定要理智,不要把暂时的迷恋当作永恒的爱。当你为有妇之夫心动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理智地离开,不要把自己卷入感情的漩涡中。

处罚学生靠半裸

我们这些大人,也曾当过学生,有多少人能够说,不曾被老师罚过站?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相信也曾被老师罚过站。由此可见,罚站是老师们普遍运用的一种处罚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最近两名富有“创意”的女讲师,不但把罚站“先进化”,强硬地指示18名来自登州的女学院生,半裸罚站4个小时,同时还对她们进行无端的漫骂。

罚站就罚站,为什么还要半裸而罚呢?原来据有关学院人事服務主任鲁比雅说,事件并没有外界想象般严重,这些美容护理科的学生,有时候为了实践课程的理论,会在实习时脱衣服上课,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

她还补充,当天处罚学生的两名教员是女讲师,加上该间课室的镜子是墨镜,外人无法看到课室内的情况。

瞧!学院高层出来讲话果然不一样,一般人绞尽脑汁,想之不通的道理,经她轻描淡写,几句话就把事情给说清楚。

但是小弟不明白的是,这种变相处罚与教育应该是两码子事吧!脱衣服即然是上课须要,我无话可说;然而罚站有必要脱衣服吗?双方是同性不妨半裸处罚?外人无法看到就没问题?

总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涉嫌变相处罚,是典型的以罚代教。半裸处罚学生肯定是羞辱,也是虐待,是属于伤害自尊心的一种。这种处罚,既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且会造成学生面对人事时,有样学样随意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有一天,母亲与女儿玩游戏。母亲说:“我们来玩角色交换的游戏,就是换你当妈妈,我來当小孩。”女儿乐的拍手边说好,然后面色一沉,手一指说:“脱掉衣服去罚站!”

算是开场白

学习新闻写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像一首唱不完的恋曲。日前南洋采访主任翁书宏兄来电献议开辟栏地供“墨默耕耘”,虽然心情忐忑,却也难掩喜悦。

生命中有太多的第一次,虽然大部分都已经想不起来,然而第一次新闻稿见报,心中雀跃,非笔墨所能形容。回想小时作文,犹如乱石投波,老师最喜用“狗屁不通”来做评语,令人刻骨铭心。

一向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媒体人是勤奋、辛劳、与风雨相伴。在金钱挂帅、理想泯灭的今天,心理是蛮仰慕这一群“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文化傻子”在默默耕耘。总期望能有那么一天,能加入这个行列,今天终得尝所愿。

从初入门槛至颇有收获,渐渐领略采访战线的门路、态度和责任心。而这一切的拥有,都离不开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提携、指点。

记得去年11月的一天,患癌老人何连洋,只身赴瓜登医院开刀动手术,因受细菌感染,被逼再度开刀,不幸陷入昏迷状态月余,经第三次开刀苏醒后,表明欲寻回失去联络亲人的心愿。

新闻见报后的第二天,接获热心人士提供不少线索,最后成功联络上何连洋的兒子,让这段失散了13年的亲情得以延续。

一幕幕的类似事件,大多在媒体发挥功效下,得以圆满解决。在多宗个案中,有时也会接获当事人满怀感激打来的电话,表达对媒体的信任。而正是这份信任,让我觉得责任沉甸甸的;正是这份责任,始终鞭策我前行,竭尽己力,“墨默耕耘”,为这片土壤散发光和热。

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南洋商报东版专栏“磨墨耕耘”作者

谢谢您记得,谢谢您来过

博客列表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

寻踪觅迹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