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闻写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像一首唱不完的恋曲。日前南洋采访主任翁书宏兄来电献议开辟栏地供“墨默耕耘”,虽然心情忐忑,却也难掩喜悦。
生命中有太多的第一次,虽然大部分都已经想不起来,然而第一次新闻稿见报,心中雀跃,非笔墨所能形容。回想小时作文,犹如乱石投波,老师最喜用“狗屁不通”来做评语,令人刻骨铭心。
一向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媒体人是勤奋、辛劳、与风雨相伴。在金钱挂帅、理想泯灭的今天,心理是蛮仰慕这一群“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文化傻子”在默默耕耘。总期望能有那么一天,能加入这个行列,今天终得尝所愿。
从初入门槛至颇有收获,渐渐领略采访战线的门路、态度和责任心。而这一切的拥有,都离不开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提携、指点。
记得去年11月的一天,患癌老人何连洋,只身赴瓜登医院开刀动手术,因受细菌感染,被逼再度开刀,不幸陷入昏迷状态月余,经第三次开刀苏醒后,表明欲寻回失去联络亲人的心愿。
新闻见报后的第二天,接获热心人士提供不少线索,最后成功联络上何连洋的兒子,让这段失散了13年的亲情得以延续。
一幕幕的类似事件,大多在媒体发挥功效下,得以圆满解决。在多宗个案中,有时也会接获当事人满怀感激打来的电话,表达对媒体的信任。而正是这份信任,让我觉得责任沉甸甸的;正是这份责任,始终鞭策我前行,竭尽己力,“墨默耕耘”,为这片土壤散发光和热。
特朗普向“美国之音”开刀
-
美国总统特朗普突在3月14日签署行政命令,暂停包括美国之音(VOA)和自由亚洲电台(RFA
)等在内的多家资助媒体的运作。这一决定引发全球自由捍卫者的强烈反应。
由于这一宣布将使到拥有逾千名雇员的美国之音及其联系机构大受影响。
根据我们了解,美国在1942年已成立美国之音。而在1976
年时,美国时任总统...
3 周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