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上,我国华团都是强调“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的中立立场,这样始能发挥华团的自主性,进而为华族的基本权益问题表达心声。
理想的概念是政党与华团的领导人,扮演各自的角色,互守岗位,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为华社争取权益和福利。
但是,在小乡镇,肯出来献身,服务人群的,寥寥无几。
一些华团由于“人才凋零”,无奈之下,只好“引党人入室”。
一些具有“才干”的地方上政党领袖,在“盛情难却”之下,只好“身兼两职”,在华团或华教组织里担任吃重的职位。
平心而论,有政治背景,尤其是在学校董事、家教协会和宗教团体等担任要职的华团领袖,在执行职责时,更有必要让人看到中立和超越政党政治的立场,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尊重。
但是某些华团内的领导层,是由不同政党或不同派系的人物所组成。有些是同一政党但不同派系,有些是同一阵线但不同政党。由于原则、立场不尽相同,导致华团陷入争端不息的内讧局面。
无庸讳言,倘若华团领导层具有浓厚的政党背景,其对某些课题的看法与立场,多少会受到政党意识的影响。
不过,也有不少地方上的政党基层领袖,同样是华团或华教组织的基层干部,在发生对立的立埸时,他们宁愿放弃党性,站稳维护华团利益的立场。
或许有人认为华团由在朝华基政党的重要人物领导,将会获得许多政府拨款或其他财力上的支援;但若为财力资源而失去华团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那是得不偿失。
基于此,地方上参与华团的领袖党性不宜过浓,或太过强调派系利益,政党政治过烈势将造成分裂,并使民众远离,这与創立华团原本目标背道而驰,对华社不利。
特朗普向“美国之音”开刀
-
美国总统特朗普突在3月14日签署行政命令,暂停包括美国之音(VOA)和自由亚洲电台(RFA
)等在内的多家资助媒体的运作。这一决定引发全球自由捍卫者的强烈反应。
由于这一宣布将使到拥有逾千名雇员的美国之音及其联系机构大受影响。
根据我们了解,美国在1942年已成立美国之音。而在1976
年时,美国时任总统...
2 周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